發表文章

12-26 我與貍奴不出門 (黃麗群)

圖片
這大概是我今年最喜歡的散文集了,黃麗群的文章字字珠璣、行雲流水,就算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也是黃麗群說的隨機性,「我們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頓無聊的,可是,其實裡面飽含著不為人知的神祕的隨機性」,都被他追問的透徹,例如〈帶你媽去玩〉: 「帶你媽出去玩的真正風險關鍵其實不適摩擦本身,而是造成摩擦的小型掠奪權問題。聽起來有點那個,好像太冷酷了,但就是這樣。媽們理智上知道凡事由兒女安排沒有不好,但情感上讓她非得多說那一句兩句話;我們理智上知道這多出來的一句兩句話做耳旁風就好,但情感上,這一句兩句完全可以概括人與原生家庭間所有的雷雨交加。」 例如〈喜歡說明書〉: 「愛像蒙眼的豪賭,大贏大輸,不必多說;喜歡像儲蓄,每一件小小的喜歡的事,都得以在生活的無以為繼之中,滾動成資糧。 所以不要再相信「喜歡是淺淺的愛」或者「愛是深深的喜歡」,說得好像喜歡只是次級品,入門款,都不知道喜歡當中的清淨多矜貴。喜歡是衣櫥裡一件永遠白的白襯衫,春夏秋冬,都在哪裡。世界沒有永動機,但喜歡就是人類內心原始的永動機,好好保養的話,應該可以一直飛。」 喜歡讀散文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本。

12-25 喜歡的話可以試穿 (羅于婷)

圖片
充滿陽光的尋常週日午後,是讀這本詩集時給我的感覺,有點美好、有點愜意、有些小確幸,但同時帶著週末即將結束、時光從指縫溜走的失落感,「彩色玻璃球滾落 / 滾落參雜幾朵 / 瘀青與幾度歇斯底里」。 * 一種寫夏 /15 還是喜歡遊蕩的姿態,跟初夏借隻碎蛋殼的眼睛將自己幾何,那麼有稜有角地認識與受傷,那麼無所事事地被詩人偏見。你睡了我的白晝,仿佛掌心縫滿凌亂的時序,從未如實告知身體進攻參考的危險;然而對不起,我只是想像一個小孩別無索求,以希望的第一百四十七個別名演出,想盡辦法任性離場就要帶走所有的潘多拉。 * 以為自己可以花。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花 大把大把的 被裝飾在地獄門 口袋裡有神 獨自瞇著眼看搖擺的人 每天喝水 每天起火 每天做愛之前點事後煙 醒來就要去看海 浪打上岸的一隻隻耳朵 擅長馬賽克式的真相 越單一如初的臉 越懼怕複眼的想像 新聞花花搭搭的 讓腐敗附著在我們身上

12-24 The cuckoo’s calling (Robert Galbraith)

圖片
J.K 羅琳以 Robert Galbraith 的筆名出的第一本偵探小說,故事以一名名模身亡的懸疑案開啟,名模的哥哥不相信妹妹是自殺身亡的,於是委託私家偵探調查這樁命案。 這不是一本很有趣的偵探小說,故事劇情、鋪陳跟人物之間的連結都很薄弱,而且作者用了很大量的形容詞跟字句描述人物跟場景,讓內容顯得太過冗長跟無聊,若不是跟朋友相約一起讀這本書,我自己應該會半途而廢。

12-23 小寧 (楊智傑)

圖片
《小寧》一篇篇詩集彷彿獨立分開,一起看則是一個時代的敘事詩,詩中小寧和阿俊的故事,也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故事,我覺得這本詩集沒有很好讀,讀完也覺得心情很鬱悶,但如羅毓嘉的專文推薦說的: 「《小寧》是為同代人所做,無非是因為閱讀時所有追索的片刻將全數回到自己身上。詩不僅是陳述,絮語,不僅是抒情,而是作為一面鏡子往讀者的內心丟著一顆顆的小石子。 讓我們看見自己 - 那個時代究竟對我們做了什麼。 而我們又為它做了什麼。」 讀完後心得想了很久,對於 30 歲出頭的我來說,真正對政治、對社會議題有感是從 2013 年的洪仲丘事件及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開始,第一次上街頭、第一次正視我手上的投票權、第一次意識到何謂生活即政治、台灣的國際地位跟處境,而後近幾年的同婚議題、低薪少子化、香港的雨傘運動、勞工公務員退休金改制、香港反送中等社會議題、兩岸衝突、世代衝突不斷發生,社會好像越來越亂,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社會,未來可能變好,也可能更差,但我們只能繼續前進。 「有時開頭就決定了,有些情節 註定不能重複 像夏夜 月台的長椅,花紋簡單的狗 圖書館,老診所 銀亮潮水 星空下重複著睡姿,妳在這裡 明日,就從這裡開始存在 我們快樂時哭,磊落時笑 擁抱時 溫柔如小鎮,寬闊的雨後的大雨 (而妳是它健美的木瓜樹) 時光,無邊的晴朗與寂靜 洪荒宇宙 也就無所懼怕了 去將那光潔、整齊的明白 串珠般掛起,像門簾撥開 沙灘上貝殼的方向 天亮前,會一一擺放好的 ⋯⋯ 」 楊智傑( 1985- ) < 海濱小鎮 >

12-22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潘家欣)

圖片
這本書是 Podcast 百靈果介紹的,書中用詼諧、輕鬆、年輕世代的語言介紹 1895 年到 1945 年日治時期至台灣光復後 26 位著名、影響台灣美術界很深藝術家。書中除了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著名作品以外,也從藝術家的家庭背景環境、求學過程等面向來進一步解析藝術家,全書多達一百三十幅史料、畫作圖片,是一本含金量高、值得一讀的美術史入門書。 作者最後有提到寫這本書的初衷,我很認同,分享給大家:「專業美術史與群眾之間,其實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我不只一次聽到朋友向我抱怨美術館的展覽簡介看不懂,或是不知道如何讓小孩有藝術素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過去學校的美術教育太著重術科實作,而忽略美術鑑賞力才是影響人生的大事。翻成白話就是:畫不好一張蘋果素描不會死,但是不能辨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珍貴的,卻可能毀掉你的個人形象、甚至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產業的未來。 美不是見仁見智的。美來自於理解與辯證,美術不是個人好惡。而是一門極為專業的,綜合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與哲學的複雜學門, ⋯ 而美術史剛好是入門的第一步。」

12-21俗女養成記 (江鵝)

圖片
作者用詼諧的文筆紀錄著深深影響他一生的童年時光,我是七年級後段班、台北長大的孩子,外公家在雲林,是傳統的三合院跟大家庭,但因為回去的次數不多,書中有些內容跟場景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例如左鄰右舍互相分享的農作物堆滿家裡地板、去巷口暗暗的雜貨店買東西、午後大人們都去睡午覺只剩孩子們的庭院等。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吃菜包吃到蟑螂蛋這段,從猶豫要不要乖乖聽話吃完菜包這件事,作者瞭解到「聽話」的真諦,也給了常常在聽話與不聽話直間拉扯的我一些明示:人聽話就是圖個安逸 ⋯ ,「聽話」除了乖,有時候是聰明,有時候是傻,一句話聽來康莊大道是我走,聽來蟑螂蛋卻也是我自己吃。 ⋯ 遇到委實違背真心的指令,可以不聽也不會違背良心。那半顆吃下肚的蟑螂蛋,讓我長成不會「怨嘆是大」的人,聽不聽話都是自己的選擇。

12-20 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黃惠如)

圖片
作者黃惠如辭掉待了 18 年工作,隻身前往印度上瑜珈師資班,重新在瑜珈中找到練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與她自己。 全書文字簡潔輕快好讀,沒有艱澀的用字遣詞或太心靈層面的教義,字裡行間只有作者的心境變化與從練習中習得的人生課題,從最基礎的呼吸法講起,作者不吝的分享,也讓我一邊讀一邊爬梳釐清自己練習瑜珈數年來的一些疑惑與想法,「瑜珈,是生活的方式」,從飲食、日常作息、待人處事、呼吸到自我覺知,有了覺知,就能放下,並接受所有。 我還沒辦法做到放下並接受所有這件事,我想這勢必是必須持續練習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