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廚房小情歌》 (番紅花)

台灣人愛拍照愛吃,飲食文學近幾年來也是開始興盛起來,我讀的書不多,讀的也多是中文書,對於外國的飲食文學幾乎沒有涉略(有人可以推薦相關的書籍嗎?)記憶力也不好,往往讀過就忘,只知道飲食文學除了寫食物寫食譜寫食評,寫最多的還有關於食物與人之間的記憶。

一碗市場滷肉飯、一桌媽媽的手路菜、一杯阿婆冰紅茶、替考試兒子準備的消夜、愛女便當或是揚名國際的台灣廚師,是屬於傳統市場人與人互動的溫馨、家庭之間的孺慕之情或是台灣之光的閃耀,但說真的,我很常讀完就忘了,或許是太日常,或許是沒真的讀懂字裡行間,沒往心裡讀去,也是開始閱讀計畫的主因,太常忘記讀過的好書。

前言這麼長,主要是想說番紅花這本廚房小情歌,我讀得好開心,這本書包含了前頭所說的,她寫寫食物寫食譜寫食評也寫食物與人之間的記憶,但更多的是她寫食物、土地跟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是番紅花的文字,我想連作者也一定是個非常溫暖跟真摯的人

從一日料理三餐的主婦觀點出發,以日常生活瑣事為題材,字裡行間讀來可以感受到她的平易近人,番紅花愛吃愛煮菜,是出自於對家人、對食材、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她發自內心的愛家人跟愛台灣,不是為了拍照美美,也不是為了得到誰的讚賞,更不盲目追求所謂的「美食」,她是單純的愛家人、愛台灣、愛地球,希望自己所愛的人事物都可以長長久久的永續經營下去,於是她不只以身作則,她也用文字傳遞這樣的理想,至少,她感動了我。

書中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逛市場,從傳統市場逛到小農市場,番紅花找尋台灣在地的食材,減少購買進口食材,使用當令食材料理(要吃就吃當季的,不是當季的農作物不用奇門怪術可怎麼種得出來),不只吃到當季食物的鮮美,也致力於減少農害及進口食品造成的碳足跡 (但願我吃進去的每一口水果和蔬菜,不僅滿足我個人的口腹之慾或是維生所需,並且,那種植的人兒與環境,也可以跟著我的消費,無害,受眷顧)。

第二部分是食材探險。台灣是個靠山靠海的寶島,要海鮮有海鮮要山產有山產,物產豐盛多樣,品質好的品質普通的,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食材跟水果可以吃。

其中深深打到我的一點是關於吃米這件事。大概從國高中開始,為了減肥我減少吃米飯,到現在仍是一餐只吃幾口飯,但奇怪的是我卻吃麵跟麵包,比起麵粉,米飯應該是更好的營養來源才是,而且台灣是個種稻吃米的國家,有各式各樣好吃的稻米,應該導正我的觀念,多多食用米食(握拳!)。

「既然老天爺賞我們飯吃,我們就該好好吃,多多支持友善的米農,理性節制的食用進口麵粉類製品,只要每天每人多吃一碗飯,則一天可以多消費兩千多碗白飯,將大大有助於我們日益低迷的糧食自給率,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三左右,我們有將近七成的糧食是仰賴進口,國際貿易和跨國企業不可能永遠可靠...。」

「...我們在消費端多吃了什麼,就多造就了生產端農民的什麼。我們願意吃醜,農民就不必追求化學物幫助的肥美,也不必承受醜作物帶來的經濟耗損,我們願意吃無毒,農民就努力生產無毒的履歷,我們若執意吃不漂白的蘑菇,農民便會努力供應我們惶惶土土的天然蘑菇...。」

第三部分是生活風景,寫著對台灣食安環境及日常吃食煮食買食心得。

「拯救可食的食物,樽節食物的支出,珍惜食物的存在,考慮購買即期品,也是一條當行的路。」

「...源自於對採購分量的自覺與節制,使我有能力去採買較安心、粗耕或是自然農法的蔬菜,可以選購人道飼養的雞蛋,可以採買無毒養殖的本島海鮮,買少一點,吃少一點,吃的天然一點,取之適量,是以純淨。」


行文到此,越來越堅定我的閱讀心得計畫,我但願自己不要輕易忘掉讀過的東西跟曾經受到感動的點,因此闔上此書,我期許自己能盡一己之力,在吃食的選擇上更聰明、更純淨,不要忘記這塊土地帶給我們的恩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