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易鄉人》 (林蔚昀)
易鄉人書封,好多不同面向的人,透過著一些什麼(命運?),彼此牽扯再一起
這是我讀的第三本林蔚昀的書,說真的,林蔚昀的書其實沒有這麼正面,她有點情緒化,有點極端,但她又很會自嘲,雲淡風輕的帶過,寫到最後事情好像也沒這麼嚴重,而我讀著她的文字,莫名其妙地好像也被療癒 (好像是覺得「這麼慘都過得下去了,我好像也沒資格說說太累生活過不下去」這種話)。
她從書寫中得到療癒,找到自己。在《我媽媽的寄生蟲》中,林蔚昀透過書寫自己的成長史找回自己、家庭以及當媽媽撫育下一代的勇氣;在易鄉人中,她寫這幾十年來在台北、英國倫敦、波蘭克拉科夫的際遇,漂來漂去的生活,屬於她的家到底在哪裡?哪裡是她的故鄉?歸屬感在哪邊?
書中分成四個部分: 異鄉人寫台北、憶鄉人寫英國倫敦、易鄉人與譯鄉人寫波蘭
「我透過書寫建構屬於我的獨一無二國度,那個存在於台北、倫敦、克拉科夫之間的地方,那個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游移,不斷變化流動的易鄉--那正是我的歸屬。」
我從小到大,生長求學都在同一個區域,頂多跨一個縣市,但也都還是住在家中,身邊的朋友最多也是因為求學離開家中,兩縣市之間的移動,最終的歸屬地是清楚的,畢業了要回家、累了要回家、在我的家都是怎樣怎樣....,回了家後,心裡大多是安心穩定的,我們都知道有個地方穩定的在那邊,等待著我們歸巢。林蔚昀缺少的似乎是一個這樣的地方,三個地方都居住好一段時間,每次回去都覺得陌生又熟悉,好像屬於自己又不這麼確定...
一直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的我我偶爾也會羨慕這樣的遷移,在異地打拼的時候不會受到家裡的拘束,自由自在,累的時候有個溫暖的地方可以躲、可以喘口氣....
但不管歸屬地怎麼定義,食物倒是一直幫助我們記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並不是特別喜愛該種食物,而是它的味道總能讓深處的記憶甦醒,套一句老話,吃的不是食物,是鄉愁阿。
林蔚昀在英國求學的時候想念著台北的麻醬麵;在波蘭想的是英國的Kebab (類似沙威瑪,但用的不是麵包,是烤餅或pita);在克拉科夫則有越南的牛肉河粉。
「即使我清楚知道,倫敦和我都改變了不少,但是只要還有Kebab,我似乎可以私心地認為這裡還有某種不變的東西,在等著我回來。」
「吃完河粉,我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來。不是因為它多麼美味,也不是和那家餐廳有什麼了不起的交情,純粹只是因為,這樣的味道,只在克拉科夫有。」
這點我很懂,就像每次出國回來,最想念的就是家附近早餐店的火腿蛋餅,說真的當然比不上很多名店的酥脆蛋餅,但就想吃那個餅皮那個火腿,從小吃到大的蛋餅,吃了就有種「我回來拉!」的感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