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2018年閱讀計畫-寫在前頭

轉眼間到了2017年最後一天了 時光荏苒,回頭再看了一下當初開始閱讀計畫的初衷: 2017年閱讀計畫-寫在前頭 為的是深度閱讀及增進運用文字的能力 但除了有看完12本書,產出12本書的心得之外 深度閱讀及運用文字的能力似乎沒有增加(汗 唯一的差別大概是在看完書之後會再花一點時間想一想,想一想這本書在說什麼、想帶給我們什麼,有別於以往看完就算了,也算是一點小收穫;另一點是發現自己實在閱讀偏食的嚴重,只愛看華文小說及散文,翻譯書、工具書或是心理勵志等等的書籍都不太感興趣,但是否該改變成雜食閱讀? 我也不知道,目前只想繼續讀,讀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好,不想讓閱讀成為一種壓力 2018年的閱讀計畫仍然會繼續進行 一個月最少一本書,一年至少12本書 2018年除了中文書,希望可以讀完2-3本韓文書、2本英文小說 慢慢耕耘,總會有點收穫,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吧?

12-25 文藝春秋 (黃崇凱)

圖片
這是我2017年最喜歡的一本書了,年末能看到這麼一本有趣的小說真是太大快人心 握筆的人/拍電影的人總是敏銳的,大至歷史事件小至枝微末節的生活瑣事都可以是創作題材,了解一個創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不僅是增加文學的涵養,更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氛圍、政治情況等等。黃崇凱用第三者的角度,以風趣幽默的筆觸重新爬梳整理了11位作家/電影人的史料故事,既客觀(也非常主觀)的閱讀著過去,省思現況並做為未來的警惕。 這本書非常非常的有趣,黃崇凱的文筆功力不容置喙,現實與歷史虛實交雜,再加上他本身歷史系的訓練,思考邏輯及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於一般的文學創作者,一讀完就想馬上再重讀一次,因為每一篇都有太多細節值得細細讀過並思考。

12-24 推拿 (畢飛宇)

圖片
非常精彩的一本書,不論是作者的文筆還是故事情節我都很喜歡。 盲人看不見,往上看往下看都是黑的,盲人沒有天與地,處在黑暗之中,讓他們比一般人更敏銳,更參透世事。縱使生活過得跌跌撞撞,但生活還是要過,畢竟「生活不是象徵,生活是真的」,愛、責任、夢想、慾望、孤獨、尊嚴、情誼等等人類生活的基本,在盲人的世界裡似乎更敏銳銳、更清楚,也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看似平凡的一切,透過本書中一個個盲人推拿師的故事,彷彿上了一堂人生哲學。

2017年 那些我讀完的書

Miru/用身體吸吐一本書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digest-book-with-body 「表達不足自己所想的」,是很多人經常發生的事,因為眼見的文字的用詞不妥當了,造成溝通上的誤解,卻不能回溯自己是否表達上與所想的仍有極大的差距,更糟的是無法察覺出來。 閱讀你、閱讀他,每個吸納進來的意志跟靈魂會在閱讀者思考裡再做重組,而得出自己的東西,這是閱讀吐納出來的氣息,形成表達。 1.  《大家好,我是Naho:來自日本插畫家的台北發現》 作者:  小川奈穗  譯者:出色創意、賴庭筠、張秀慧 以外國人的角度看自己熟悉的地方其實非常有趣,發現原來我熟悉的地方還藏有這麼多小店跟選物店,好多年輕人創業的店值得去探索 (但通常這種店都價格高昂XD 作者介紹了好多集中在富錦街、樂利街、迪化街那附近的小店、文青店,也加入作者採訪店家的部分(80%被訪問的年輕人最喜歡的第二城市都是台南哈哈哈),加上手繪圖感覺得出來作者非常用心地在體會台北。 2.  《媽阿,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文字:米米 繪圖:迷路 比起第一本,第二本重心感覺在於米米的育兒心得報告 但重點沒變,我非常欣賞米米的一點是:他總是願意聽小孩的話,站在小孩的立場想,而不是用階級或是輩分的框架與小孩相處,認為因為是媽媽或是爸爸,而他們只是孩子,孩子就該有耳無嘴,他們太小什麼都不懂,不乖的代價就是要罵要教才會懂。 我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總以為「我是媽媽我是爸爸,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聽我的才對」或是 「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了所以告訴你怎麼避開不好走的路,不聽我的話以後你就知道!」 但為什麼總是不聽聽小孩的想法,總是急於把框架套在我們身上,逼迫我們必須跟著社會的規則走才是對的,不按照規則走,跟別人不一樣就會很辛苦就不對,為什麼?真的是這樣嗎?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跟命,親自去嘗試過了才會懂得事情的真諦不是嗎? 3. 《一個人到處瘋慶典:高木直子日本慶典萬萬歲》 高木直子/圖文 陳怡君/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