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與人接觸 (維琴尼亞.薩提爾)



溝通,簡單的定義就是兩人之間意思的傳達與接收。
良好的溝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更遑論要在帶活動的時候短時間內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連假前主管送了每位組員一本書,是來自於號稱「每個人的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的《與人接觸》,主管希望我們從中瞭解「溝通」是什麼?而自己又是屬於哪一種溝通模式的人?該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

快速讀完這本書後,我將內容簡單歸類成五個重點如下:

1 瞭解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溝通類型的人(討好型、責備型、超理智型還是打岔型?),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之前,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溝通類型。認識自己,設法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說什麼、我們怎樣行動、以及我們想到什麼、感覺到什麼。

2 瞭解溝通常常被那些觀念或是舊規則綑綁(常見的溝通障礙、規則或是過去的生活經驗)

3 溝通時的遣詞用字:要謹慎使用「我、你、他們、它、但是、是、不是、總是、決不、應該」。

舉例「我、你」來說,用「我」會很清楚的表示要為自己的話負責,若直接用「你」會容易讓對方感到壓力。例如:「你不能這樣做!」若改成「我想你不能這樣做!」,兩人的關係會變得相等而沒有壓力。

4. 盡量達到「一致性」的溝通:兩個人維持一條胳膊,眼與眼平視,同時坐著或站著,減少產生階級區分的感覺,增加自尊和尊重別人的感覺,讓對話變得平等,接觸更為明朗。
5. 善用我們的五官:眼睛、耳朵、鼻子、皮膚、嘴。打開所有的管道,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頭腦和內臟全部連結起來,他們是開放的,那麼我們接收到的東西就全部是充實的、圓滿的。
我覺得自己是屬於介於討好型、超理智型及責備型的溝通者,大部分應該是屬於責備型的溝通者,很常用到「你、應該、總是」這幾個字詞,常常帶給對方壓迫感...
連假之後或許會有小組討論這本書的時間,很期待大家的想法,也想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屬於哪一種溝通者呢?之後再上來跟大家分享~

另外,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段話:「你是改變自己最有影響力的人...你有能力改變,因為你--能夠看、能夠聽、能夠觸摸、能夠感覺、能夠想、能夠說、能夠做、能夠動、能夠學習。你就是你的主宰。」

如果連自己都不想聽、不想做、不想改變,那真的是沒人救得了你X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