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12-26 我與貍奴不出門 (黃麗群)

圖片
這大概是我今年最喜歡的散文集了,黃麗群的文章字字珠璣、行雲流水,就算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也是黃麗群說的隨機性,「我們的生活可能都是看似平淡的,看似困頓無聊的,可是,其實裡面飽含著不為人知的神祕的隨機性」,都被他追問的透徹,例如〈帶你媽去玩〉: 「帶你媽出去玩的真正風險關鍵其實不適摩擦本身,而是造成摩擦的小型掠奪權問題。聽起來有點那個,好像太冷酷了,但就是這樣。媽們理智上知道凡事由兒女安排沒有不好,但情感上讓她非得多說那一句兩句話;我們理智上知道這多出來的一句兩句話做耳旁風就好,但情感上,這一句兩句完全可以概括人與原生家庭間所有的雷雨交加。」 例如〈喜歡說明書〉: 「愛像蒙眼的豪賭,大贏大輸,不必多說;喜歡像儲蓄,每一件小小的喜歡的事,都得以在生活的無以為繼之中,滾動成資糧。 所以不要再相信「喜歡是淺淺的愛」或者「愛是深深的喜歡」,說得好像喜歡只是次級品,入門款,都不知道喜歡當中的清淨多矜貴。喜歡是衣櫥裡一件永遠白的白襯衫,春夏秋冬,都在哪裡。世界沒有永動機,但喜歡就是人類內心原始的永動機,好好保養的話,應該可以一直飛。」 喜歡讀散文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本。

12-25 喜歡的話可以試穿 (羅于婷)

圖片
充滿陽光的尋常週日午後,是讀這本詩集時給我的感覺,有點美好、有點愜意、有些小確幸,但同時帶著週末即將結束、時光從指縫溜走的失落感,「彩色玻璃球滾落 / 滾落參雜幾朵 / 瘀青與幾度歇斯底里」。 * 一種寫夏 /15 還是喜歡遊蕩的姿態,跟初夏借隻碎蛋殼的眼睛將自己幾何,那麼有稜有角地認識與受傷,那麼無所事事地被詩人偏見。你睡了我的白晝,仿佛掌心縫滿凌亂的時序,從未如實告知身體進攻參考的危險;然而對不起,我只是想像一個小孩別無索求,以希望的第一百四十七個別名演出,想盡辦法任性離場就要帶走所有的潘多拉。 * 以為自己可以花。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花 大把大把的 被裝飾在地獄門 口袋裡有神 獨自瞇著眼看搖擺的人 每天喝水 每天起火 每天做愛之前點事後煙 醒來就要去看海 浪打上岸的一隻隻耳朵 擅長馬賽克式的真相 越單一如初的臉 越懼怕複眼的想像 新聞花花搭搭的 讓腐敗附著在我們身上

12-24 The cuckoo’s calling (Robert Galbraith)

圖片
J.K 羅琳以 Robert Galbraith 的筆名出的第一本偵探小說,故事以一名名模身亡的懸疑案開啟,名模的哥哥不相信妹妹是自殺身亡的,於是委託私家偵探調查這樁命案。 這不是一本很有趣的偵探小說,故事劇情、鋪陳跟人物之間的連結都很薄弱,而且作者用了很大量的形容詞跟字句描述人物跟場景,讓內容顯得太過冗長跟無聊,若不是跟朋友相約一起讀這本書,我自己應該會半途而廢。

12-23 小寧 (楊智傑)

圖片
《小寧》一篇篇詩集彷彿獨立分開,一起看則是一個時代的敘事詩,詩中小寧和阿俊的故事,也是這個國家的歷史故事,我覺得這本詩集沒有很好讀,讀完也覺得心情很鬱悶,但如羅毓嘉的專文推薦說的: 「《小寧》是為同代人所做,無非是因為閱讀時所有追索的片刻將全數回到自己身上。詩不僅是陳述,絮語,不僅是抒情,而是作為一面鏡子往讀者的內心丟著一顆顆的小石子。 讓我們看見自己 - 那個時代究竟對我們做了什麼。 而我們又為它做了什麼。」 讀完後心得想了很久,對於 30 歲出頭的我來說,真正對政治、對社會議題有感是從 2013 年的洪仲丘事件及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開始,第一次上街頭、第一次正視我手上的投票權、第一次意識到何謂生活即政治、台灣的國際地位跟處境,而後近幾年的同婚議題、低薪少子化、香港的雨傘運動、勞工公務員退休金改制、香港反送中等社會議題、兩岸衝突、世代衝突不斷發生,社會好像越來越亂,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社會,未來可能變好,也可能更差,但我們只能繼續前進。 「有時開頭就決定了,有些情節 註定不能重複 像夏夜 月台的長椅,花紋簡單的狗 圖書館,老診所 銀亮潮水 星空下重複著睡姿,妳在這裡 明日,就從這裡開始存在 我們快樂時哭,磊落時笑 擁抱時 溫柔如小鎮,寬闊的雨後的大雨 (而妳是它健美的木瓜樹) 時光,無邊的晴朗與寂靜 洪荒宇宙 也就無所懼怕了 去將那光潔、整齊的明白 串珠般掛起,像門簾撥開 沙灘上貝殼的方向 天亮前,會一一擺放好的 ⋯⋯ 」 楊智傑( 1985- ) < 海濱小鎮 >

12-22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潘家欣)

圖片
這本書是 Podcast 百靈果介紹的,書中用詼諧、輕鬆、年輕世代的語言介紹 1895 年到 1945 年日治時期至台灣光復後 26 位著名、影響台灣美術界很深藝術家。書中除了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著名作品以外,也從藝術家的家庭背景環境、求學過程等面向來進一步解析藝術家,全書多達一百三十幅史料、畫作圖片,是一本含金量高、值得一讀的美術史入門書。 作者最後有提到寫這本書的初衷,我很認同,分享給大家:「專業美術史與群眾之間,其實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我不只一次聽到朋友向我抱怨美術館的展覽簡介看不懂,或是不知道如何讓小孩有藝術素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過去學校的美術教育太著重術科實作,而忽略美術鑑賞力才是影響人生的大事。翻成白話就是:畫不好一張蘋果素描不會死,但是不能辨別什麼是美的、什麼是珍貴的,卻可能毀掉你的個人形象、甚至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產業的未來。 美不是見仁見智的。美來自於理解與辯證,美術不是個人好惡。而是一門極為專業的,綜合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與哲學的複雜學門, ⋯ 而美術史剛好是入門的第一步。」

12-21俗女養成記 (江鵝)

圖片
作者用詼諧的文筆紀錄著深深影響他一生的童年時光,我是七年級後段班、台北長大的孩子,外公家在雲林,是傳統的三合院跟大家庭,但因為回去的次數不多,書中有些內容跟場景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例如左鄰右舍互相分享的農作物堆滿家裡地板、去巷口暗暗的雜貨店買東西、午後大人們都去睡午覺只剩孩子們的庭院等。 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吃菜包吃到蟑螂蛋這段,從猶豫要不要乖乖聽話吃完菜包這件事,作者瞭解到「聽話」的真諦,也給了常常在聽話與不聽話直間拉扯的我一些明示:人聽話就是圖個安逸 ⋯ ,「聽話」除了乖,有時候是聰明,有時候是傻,一句話聽來康莊大道是我走,聽來蟑螂蛋卻也是我自己吃。 ⋯ 遇到委實違背真心的指令,可以不聽也不會違背良心。那半顆吃下肚的蟑螂蛋,讓我長成不會「怨嘆是大」的人,聽不聽話都是自己的選擇。

12-20 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黃惠如)

圖片
作者黃惠如辭掉待了 18 年工作,隻身前往印度上瑜珈師資班,重新在瑜珈中找到練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與她自己。 全書文字簡潔輕快好讀,沒有艱澀的用字遣詞或太心靈層面的教義,字裡行間只有作者的心境變化與從練習中習得的人生課題,從最基礎的呼吸法講起,作者不吝的分享,也讓我一邊讀一邊爬梳釐清自己練習瑜珈數年來的一些疑惑與想法,「瑜珈,是生活的方式」,從飲食、日常作息、待人處事、呼吸到自我覺知,有了覺知,就能放下,並接受所有。 我還沒辦法做到放下並接受所有這件事,我想這勢必是必須持續練習的理由了。

12-19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re Aciman)

圖片
因為很喜歡電影版本,就找了原著小說來看,沒想到比預期中花了更多時間才讀完,原文對於主角的心境描述更多,中間一度對情竇初開、反反覆覆不定的內容感到不耐,但讀到最後還是被他們的愛情感動, simple is what we want ,人生能有這麼一段深刻的情感,短短數個月,卻能感受一輩子,也夠了吧!

12-18 生活裡的芳療小百科:由內到外,溫柔保養身體與心靈的植物療癒對策 (Sherry)

圖片
本書是芳療家推廣中心主持人 Sherry 所著,是非常紮實且實用的一本工具書,書分成四個部分基礎、進階、應用及工具篇,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包含很多比較的表格,一目了然,也方便應用。 基礎篇從「什麼是芳療?」「精油、植物油及純露的不同」等面向開始介紹芳療;進階篇包含「植物的品種及化學特性」、「純露的特性、應用」、「植物油的特性、應用、保存」等;應用篇有芳療在睡眠障礙、護膚、呼吸道系統、消化系統及經痛等身體狀況上的應用;工具篇則是各種擴香工具的介紹與應用。

12-17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牧村朝子/著;緋華璃/譯)

圖片
本書由四個不同性別和身份的年輕人與一位老師以對話方式進行,探討性別相關議題。本書包含了作者牧村朝子個人的經驗分享,作者從 10 歲愛上一個女生,後來努力了十二年,經歷性別認同障礙(覺得同性戀不對、試著女扮男裝)、自我認同(覺得自己是不及格的女人、痛恨自己心裡對同性的依戀、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的恐懼)等,一直到二十六歲才真正找到答案,找到自己(第一個出櫃的對象其實是自己),也找到深愛的另一半。 本書共分七個章節,清楚解釋說明了何謂性別、何謂性別認同、何謂自我認同、同志於現今社會面臨的難處,作者說明本書出版的用意是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不了解的事」,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不是從理解異性或理解 LGBT 的角度出發,而是從細緻的角度,讓人與人互相理解。 「”正確的性別分類”根本不存在,對性別的判斷標準因人而異,自己選擇為自己取什麼名稱是謂”自我認同”,別人為自己取什麼名稱才是”標籤”,不要因為自己喜歡的人跟世俗認定的不一樣就感到痛苦,忠於你的自我認同。」 「無論自己的意志為何,我們的人生都受到社會制度的分類、管理、給予有限的選項,當然也可以選擇放棄或適應,但是並沒有義務非得放棄不可或非得適應不可。除了賦予我們的選項以外,也能設法創造新的選項。社會制度固然是非常強大的對手,但是創造出社會制度的,畢竟是我們每一個人,因此社會制度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日本目前同性婚姻尚不合法,但在台灣成為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後,我相信這股風潮會慢慢影響其他國家,可能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開花結果,但我相信,世界會不一樣的。 推薦這本書給還在尋找真實自己的你。

12-16 人情咖啡店 (Hally Chen)

圖片
本書作者採訪了 16 家老咖啡店,大多是從上個世紀經營至今數十年的咖啡店。老式咖啡店的氛圍、咖啡都跟近幾年來流行完全不同,以前是吃簡餐 + 賽風壺 + 深焙豆 + 厚片吐司或火腿蛋烤吐司 + 火車式座位,現在則是淺焙豆 + 手沖 + 法式甜點 + 簡潔風的座椅。 但這些店為什麼這些店可以至今屹立不搖呢?我非常喜歡作者序言中所寫的一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最大的感想,我想也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年歲洗盡鉛華之後,我們在心裡留有一塊最柔軟的部分,我稱它為人情。」 以下節錄分享幾段書中咖啡店的採訪內容: 優の珈琲 台北八條通( 1974- ) 「你(作者)還年輕,人生中某些事,你現在可能很在乎。遇見困難,也可能讓你很痛苦。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將來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它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基隆上島咖啡 基隆信二路( 1979- ) 「咖啡店的生意要穩定,肯定得靠老客人。想要留住老客,店主人要親力親為。不然也得是自己人。把店丟給師傅,或是吧檯主人時常換臉孔,肯定行不通。」這些客人們除了習慣的咖啡味,打從心底戀著的,還是和店主人互動的交情。 王義咖啡 臺北三条通( 1992- ) 「買一杯咖啡如同買一個老闆的技能,是相信他的人格,是一種信賴。人鍾愛某樣東西,是因為想像力而跟著有了慾望。就像遊子從國外回來,行李才放下來,就急著奔向日夜思念的某間食堂或小攤,一解口腹相思之苦。不同的人做出來的東西就有不同的獨特性,不應該一元化成連鎖,讓一杯咖啡或是一碗關東煮,從臺灣頭到臺灣尾都來自同一間工廠,全變成一種味道。人也因此失去了想像。」

12-15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

圖片
「根據司法院統計, 2006 到 2016 年的十年間,全國少年虞犯的人數從 872 名增加到 1386 名,比例增加了 59% ;儘管少子化,少年人數減少,但被列為虞犯的少年卻增加了,這些少年成為幫派潛在可吸收的人力資源。」 明明少子化,廢墟少年的比例卻是上升,這個概念在書中至少被提到兩次,也是讓我覺得很憂慮的地方。書中提到這些廢墟少年很多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廢墟少年比例上升是否也代表著我們的社會 M 型化、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呢?潛藏的社會風險是否越來越多呢? 「受傷的不會只是數萬個家庭,犧牲的也不只是底層兩代人。終究,因為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匱乏,造成的貧窮世襲和階級固化,會在某個時間點以社會無法預期的方式,給我們一撃。」 這本書讀完有滿滿的無力感,對於這些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嗎?

12-14 小資保險王 (劉鳳和)

圖片
本書作者依照多年經驗用簡單的方式帶出「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購買原則,滿適合保險新手了解保險整體概念、已購買保險者重新審視調整手上的保險: 1. 作者建議三大不要買的爛保險:投資型保險、長年期儲蓄險、終身醫療險; 2. 作者建議購買保險的順序是:意外險、一年前壽險、一年前癌症險、一年期重大疾病險 3. 出國旅遊時買的旅遊平安險(意外險為主約)除了附加意外醫療險以外,要包含「海外突發疾病險」; 4. 家中的經濟支柱最需要買保險:壽險 + 殘服險 5. 保險不能解決老年所有醫療問題 保險規劃真的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每看一次相關書籍或資料都傷腦一次,好像怎麼規劃都不對、不夠完整,但如作者所說的,「保險公司賣的商品不是萬能,它並不是什麼狀況都可以理賠」,想要老年安穩過生活,還是得靠自己理財,作者的建議是買房、投資房地產。

12-13 我和我的T媽媽 (黃惠偵)

圖片
「她愛我嗎?」這個問句在書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出現,但我覺得,這個問句是整本書、整個故事的起點,也是讓我覺得心疼的地方。 做為「只是一個上不了學,經常要扮成牽亡使者去工作賺錢,有個媽媽愛女人,還有個父親曾侵犯自己的普通孩子」,作者曾經怨懟媽媽沒有阻止自己被父親傷害,也常常懷疑媽媽偏心,比較愛妹妹,但身為一個被家暴的女性、單親媽媽、女同志,媽媽所承擔的感受與責任是什麼?誰可以替媽媽分擔沒能照顧好女兒的愧疚感? 「你愛我嗎?原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不是肯定句,也不是否定句。而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感嘆句。」

12-12 這枝紅筆有多紅?:文具屋店員Mikey白眼翻不完也執迷不悟的職人小劇場 (Mikey(倔強手帳))

圖片
文具店店員的職人小劇場,內容圖文並茂,輕鬆有趣,適合通勤閱讀。 我不是文具控,也沒在文具店工作過,但在書店打工過的經驗,跟書裡面敘述的好幾種情況都不謀而合。譬如,面對客人無理頭的問題時內心白眼翻了好幾圈,但還是必須面帶微笑回答、徹夜盤點庫存,盤到升天之後還得找出莫名消失的庫存、與薪資不成正比的工作量及無限擴充的技能、男女比例失衡的場合店員都萬年單身等 XD 書中描述的內容有一項跟我在書店打工的經驗不太一樣,就是在書店補架上的書時,可以用 ISBN 記下要補的書再去查庫存,但文具沒有 ISBN ,只能用圖像法或是自創名詞等方法,記下要補的貨,很吃腦力的感覺。

12-11 我的蟻人父親 (謝凱特)

圖片
這本書是作者的成長史,我很喜歡作者的文筆,溫柔細緻,細細寫著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與爸媽、哥哥的互動關係、性別認同、與情人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這些看起來細小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造成一個人心裡的傷害,尤其在關係緊密、塑造我們人格特質的家庭中,與家人互動的這些小事,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就可能成為我們人格缺陷的原因。心思細膩的作者,面對家人、面對情人、面對自己,一字一句將愛與被愛、矛盾或衝突寫下來,是與家人、與自己的對話,也是和解,血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寫下來了,然後生活才能繼續走下去。

12-10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黃宗潔)

圖片
作者黃宗潔是東華大學副教授,長期關心動物倫理相關議題,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中人與動物的關係,本書即為黃教授多年來研究的思考與總結。 本書總共包含九個篇章:展演動物、野生動物、同伴動物(狗)、同伴動物(貓)、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當代藝術中的動物、被符號化的動物、大眾文學中的動物,每個篇章都結合了文本的分析、時事評論、倫理思考以及相關的文學作品中看待動物的各種角度,篇章末提供許多延伸影片及閱讀清單,資訊量非常豐富,值得思考的部分很多,不是一本可以容易輕鬆讀完的書。 例如,在經濟動物篇中,作者從討論「素食 / 肉食,是飲食的選擇題或是道德是非題?」為討論的開頭:為何肉食會引起不安?(因為不想看見 / 知道食物上桌前的過程?)為何吃素是帶有譴責意味?而為了避免這樣的不安,人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種方式迴避肉食真相(用「火腿」取代「豬的腿」本身就是在掩蓋吃動物的事實),最後則是討論經濟動物的處境與地位(如果總是用「豬隊友」、「瘋狗」、「禽獸」、「神豬」來作為貶低他人的語彙,動物在語言的象徵體系中總是作為輕浮、嘲諷與偏見的表現時,牠們在真實世界中的遭遇恐怕也很難被認真對待)。 其實作者在書中提出這麼多的問題,不見得每個答案他的有得到答案,但就像作者說的,多讀幾篇文獻、小說或散文,也不見得能改變動物的現況,但因為已經看見了、知道了,就無法處之泰然 ⋯ 。作者希望這本書的誕生能成為一個思考動物議題的起點,它不會有結束的時候,討論必然會持續下去。 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動物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們。

12-9 82年生的金智英 (趙南柱조남주/著;尹嘉玄/譯)

圖片
一本書會受到歡迎,很大的原因之一大概是讓讀者產生共感。書的內容可能不是多特別、多厲害的故事,但就是內容說到讀者心坎裡,邊讀邊點頭,想著「對對對就是這樣」。 82 年生的金智英就是這樣一本書,內容平鋪直述一位三十幾歲女人的故事,劇情沒有高潮迭起,也沒有讀者期待的 happy ending ,只留下滿滿的思考點,書中有很多橋段都心有戚戚焉,選擇兩段跟大家分享: * 被異性性騷擾的時候,千錯萬錯都是女生的錯 - 「 ⋯ 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免,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免的人身上。」 * 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母愛不是萬能 - 「那些有輕微頭痛就馬上找止痛藥來吃、光是點顆痣也要塗麻醉藥膏的人,卻要求母親要以最自然的生產方式忍受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一不小心就會喪命的恐懼,只因為這樣看似比較有「母愛」,世界上會不會有名為「母愛」的宗教呢?信母愛,得永生!」

12-8 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 (蔡淇華)

圖片
與其說是一本教寫作的書,我更覺得是一本充滿生活哲學的散文,文字淺顯易懂,加上旁徵博引的說故事方式,各年齡層的人都能輕易理解,沒有人不喜歡聽故事。 書中收錄了 40 篇文章, 40 種必備的寫作能力,其中令我印象深刻而且有些我覺得可以馬上在生活中實踐的有: 1. 覺察力 我們太「習慣」自己的生活,所以對生命的獨特性習焉不察。成長需要勇氣,更需要覺察,若我們總是逃避覺察自己的生活,將無法改變與成長。認真的生活,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跟想法。 2. 聊天力 真正的創作是不靠靈感的,靠的是「對別人的興趣」,我們必須習慣去挖掘自己的生活,與蒐羅他人的經驗。(多跟別人聊天,多聽故事) 3. 字辨力 字彙是文化的活化石,瞭解的字彙越多,越能活化你的大腦,會讓你更聰明,也更能理解這個世界。(不只增加英文字彙,中文字彙也得好好增加跟瞭解) 4. 受眾力 AIDA 理論:一開始要引起注意( attention) ,然後要產生興趣( interest) ,接著是誘發往下看的慾望( desire) ,最後是接受論點去行動( action) :用受眾思考表達後,世界才會將他們的耳朵與眼睛轉向我們。(不只用在寫作,也可以用在行銷) 5. 邏輯力 或許作文課需要再一次的古文復興,讓我們在耽溺美文傳統之餘,也學會思考、重視實證、搞懂邏輯,然後才能寫出一篇篇文質彬彬的君子文,寫作應該視為思考能力高層次的表現,以及全民邏輯分析的基礎。 6. 感應力 「感動」是輸入 input ,回應是輸出 output ,彼此牽引滋養,就算沒有寫作習慣的人,一旦開始有感有應,頭上會長出天線,會感應到以前接收不到的訊息。(對周遭事物要更有感覺一點) 7. 自媒體力 自媒體品牌的成功離不開五個要素:品牌( brand)= 利他( benefit)+ 重複( repetition)+ 藝術( art)+ 簡潔( neat)+ 正派( decency) 。(行銷自己很重要)

12-7 沒有學校可以嗎? (徐玫怡)

圖片
本書是圖文作家徐玫怡在他兒子小六下學期時嘗試在家自學半年的心路歷程。內容輕鬆好讀,大概只花幾天通勤時間就讀完,但輕鬆的內容卻也包含許多親子教育、小學教育的反思。 在媽媽與兒子自學的四個月,每天長時間相處的過程中,我覺得雙方應該都收穫良多,媽媽有更長的時間觀察兒子的學習狀況、了解兒子,也獲得較為良好的睡眠;兒子則在這場非典型實驗教育中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控制時間、有更長時間思考課程內容 ( 而非填鴨式的做重複的習作題目 ) 以及最重要的自我覺察。少了每天趕時間上學、催促叮嚀作業、睡不飽脾氣差等煙硝味,雙方也得以發展更深入的親子關係,建立彼此互相支援、彼此信任的默契。 我非常喜歡玫怡開始自學實驗的初衷之一 :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我衷心希望自己的作法讓孩子看見慣常的規律下藉由獨立自主創造的可能性。自學的體驗不僅止於自學,而是讓孩子知道凡事都有可能性, 要懂得跳脫框架創造自己的世界不被規則所約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遭遇障礙時,抱怨、批評先放在一邊,我希望兒子在他的生命中總是保持輕鬆的態度,不自我設限,願意自主負責的嘗試新的事物。」

12-6 邊讀邊走 (李明璁)

圖片
劍橋大學人類學博士、曾任教台大社會學系的李明璁教授的散文集。有別於一般硬綁綁、很有距離感的大學教授形象,李明璁教授是個廣受新時代族群喜愛的教授,他廣泛閱讀、廣泛涉略電影、音樂與流行文化、不斷的旅行、散步與社會現象觀察,在如此豐富的文化背景下,他從事跨界的研究、策展、設計與書寫出版。 這本書就記錄著他這些年來的所讀、所做與所感,文句行間不時引用許多經典作品,內容紮實,縱然如此,李明璁的文字並不艱澀難行,而是跟他臉書上的文字一樣,有趣且平易近人,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認同感。推薦給喜愛閱讀散文的人~

12-5人體經絡瑜伽 (蔡祐慈)

圖片
這本書的內容加上中醫的經絡理論,比較偏向傳統瑜珈的練習,內容分主題式(暖身、站姿、坐姿、跪姿、臥姿及最後的緩和動作)講解動作,最後還有課表的安排建議,可以試著在家自我練習。

12-4 調息之光:瑜伽呼吸修練聖經 (艾楊格/著;章敏, 廖薇真/譯)

圖片
這本書與《瑜珈之光》都是艾揚格大師的經典著作。《瑜珈之光》講的是體位法的練習,《調息之光》則是教導瑜珈練習者如何馴服呼吸的能量,控制呼吸、控制心念,保持人體自主控制系統處於一種健康和完美的平衡狀態。但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太難了,我還在練習瑜珈體位法的階段,對於身體的控制還無法完全掌握,更遑論達到身體與心靈的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