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2018年閱讀計畫-寫在前頭

轉眼間到了2017年最後一天了 時光荏苒,回頭再看了一下當初開始閱讀計畫的初衷: 2017年閱讀計畫-寫在前頭 為的是深度閱讀及增進運用文字的能力 但除了有看完12本書,產出12本書的心得之外 深度閱讀及運用文字的能力似乎沒有增加(汗 唯一的差別大概是在看完書之後會再花一點時間想一想,想一想這本書在說什麼、想帶給我們什麼,有別於以往看完就算了,也算是一點小收穫;另一點是發現自己實在閱讀偏食的嚴重,只愛看華文小說及散文,翻譯書、工具書或是心理勵志等等的書籍都不太感興趣,但是否該改變成雜食閱讀? 我也不知道,目前只想繼續讀,讀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好,不想讓閱讀成為一種壓力 2018年的閱讀計畫仍然會繼續進行 一個月最少一本書,一年至少12本書 2018年除了中文書,希望可以讀完2-3本韓文書、2本英文小說 慢慢耕耘,總會有點收穫,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吧?

12-25 文藝春秋 (黃崇凱)

圖片
這是我2017年最喜歡的一本書了,年末能看到這麼一本有趣的小說真是太大快人心 握筆的人/拍電影的人總是敏銳的,大至歷史事件小至枝微末節的生活瑣事都可以是創作題材,了解一個創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不僅是增加文學的涵養,更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氛圍、政治情況等等。黃崇凱用第三者的角度,以風趣幽默的筆觸重新爬梳整理了11位作家/電影人的史料故事,既客觀(也非常主觀)的閱讀著過去,省思現況並做為未來的警惕。 這本書非常非常的有趣,黃崇凱的文筆功力不容置喙,現實與歷史虛實交雜,再加上他本身歷史系的訓練,思考邏輯及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於一般的文學創作者,一讀完就想馬上再重讀一次,因為每一篇都有太多細節值得細細讀過並思考。

12-24 推拿 (畢飛宇)

圖片
非常精彩的一本書,不論是作者的文筆還是故事情節我都很喜歡。 盲人看不見,往上看往下看都是黑的,盲人沒有天與地,處在黑暗之中,讓他們比一般人更敏銳,更參透世事。縱使生活過得跌跌撞撞,但生活還是要過,畢竟「生活不是象徵,生活是真的」,愛、責任、夢想、慾望、孤獨、尊嚴、情誼等等人類生活的基本,在盲人的世界裡似乎更敏銳銳、更清楚,也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看似平凡的一切,透過本書中一個個盲人推拿師的故事,彷彿上了一堂人生哲學。

2017年 那些我讀完的書

Miru/用身體吸吐一本書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digest-book-with-body 「表達不足自己所想的」,是很多人經常發生的事,因為眼見的文字的用詞不妥當了,造成溝通上的誤解,卻不能回溯自己是否表達上與所想的仍有極大的差距,更糟的是無法察覺出來。 閱讀你、閱讀他,每個吸納進來的意志跟靈魂會在閱讀者思考裡再做重組,而得出自己的東西,這是閱讀吐納出來的氣息,形成表達。 1.  《大家好,我是Naho:來自日本插畫家的台北發現》 作者:  小川奈穗  譯者:出色創意、賴庭筠、張秀慧 以外國人的角度看自己熟悉的地方其實非常有趣,發現原來我熟悉的地方還藏有這麼多小店跟選物店,好多年輕人創業的店值得去探索 (但通常這種店都價格高昂XD 作者介紹了好多集中在富錦街、樂利街、迪化街那附近的小店、文青店,也加入作者採訪店家的部分(80%被訪問的年輕人最喜歡的第二城市都是台南哈哈哈),加上手繪圖感覺得出來作者非常用心地在體會台北。 2.  《媽阿,一下迷路一下爆走》 文字:米米 繪圖:迷路 比起第一本,第二本重心感覺在於米米的育兒心得報告 但重點沒變,我非常欣賞米米的一點是:他總是願意聽小孩的話,站在小孩的立場想,而不是用階級或是輩分的框架與小孩相處,認為因為是媽媽或是爸爸,而他們只是孩子,孩子就該有耳無嘴,他們太小什麼都不懂,不乖的代價就是要罵要教才會懂。 我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總以為「我是媽媽我是爸爸,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聽我的才對」或是 「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了所以告訴你怎麼避開不好走的路,不聽我的話以後你就知道!」 但為什麼總是不聽聽小孩的想法,總是急於把框架套在我們身上,逼迫我們必須跟著社會的規則走才是對的,不按照規則走,跟別人不一樣就會很辛苦就不對,為什麼?真的是這樣嗎?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跟命,親自去嘗試過了才會懂得事情的真諦不是嗎? 3. 《一個人到處瘋慶典:高木直子日本慶典萬萬歲》 高木直子/圖文 陳怡君/翻譯

Music// 강백수 Kang Becks

圖片
文學與音樂的精靈 唱歌的同時也寫文章 創作歌手兼暢銷作家、詩人 강백수Kang Becks 拿著一把吉他、圓圓的臉配上圓圓的眼鏡 明明取名백수(백수在韓文有白髮老人之意),卻是頂著一頭金色的頭髮配上黑色小鬍子 身為七年級後段班的他(1987),唱著/寫著同一世代(30幾歲左右)的生活,輕快卻節奏強烈的旋律,配上充滿許多的無奈與真實的歌詞,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忍不住的一再重覆播放 漢陽大學韓國語語文學(국어국문학)研究所碩士 2010年以EP "노래, 강을 건너다"作為創作歌手出道 2013年首張正規專輯"서툰 말" 發行後即登上Naver的Star News介紹,而後該專輯也被選為當年度專輯20選之一。 2014年發行單曲"보고싶었어" 2015年發行單曲"남자사람" 2016年第二張正規專輯"설은" 出過兩本書"사축*일기"及 "서툰 말" *"사축"(音譯似社畜)源自日本,是「上班族」的自稱,就像藝人會自稱딴따라,軍人自稱"군바리",帶有些許自貶的意味 今天想介紹的歌是收錄在首張正規專輯서툰 말的Time Machine,偶然間被這首歌旋律吸引(我是旋律派),認真聽歌詞之後越聽越愛,加上輕快的節奏很適合跑步的時候聽,不斷repeat之下,半小時一下就過了 歌詞非常簡單,卻道破受到家裡人期待的兒子 沒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沒能多照顧家人的失落與哀愁 어느 날 타임머신이 발명된다면  如果有一天能發明時光機器 1991년으로 날아가  我要回到1991年 한창 잘 나가던 삼십 대의 우리  與當時三十出頭的爸爸見面 아버지를 만나 이 말만은 전할거야  要告訴他這些話 아버지 육년 후에 우리나라 망해요  爸爸 ,六年之後我們國家的狀況會變糟 사업만 너무 열심히 하지 마요  不要太認真在工作上 차라리 잠실쪽에 아파트나  反正也只能買得起蠶室方向的公寓 판교쪽에 땅을 사요  或是板橋方向的土地 이 말만은 전할거야  ...

Glutton// 貝果~貝果~我愛貝果

距離上一篇貝果介紹已經好幾個月了XD 貝果熱沒有消退,依舊持續的燃燒著 有Q勁扎實又耐吃的貝果實在太迷人 只是貝果單價不低,台北的貝果更是價高的可怕 若繼續像之前一樣一次買好幾十顆,人還沒胖死荷包先瘦終正寢 於是乎,後來發現新的貝果店時,通常只會買一兩顆想吃的口味嚐嚐 也因為只有一兩顆,懶得打開網誌打一篇 (其實是懶得處理照片) 也因為人老了記憶只剩三秒,更想直接分享當下吃完的感受  所以就開了一個IG帳號分享吃過的貝果們 → bageleveryday 歡迎貝果控們一起來感受貝果的美好,也歡迎告訴我哪邊有好吃的貝果 我喜歡有Q勁且麵體扎實的貝果 最近的愛是  露莎莎廚房  的南瓜貝果 ↓ 烤箱加熱之後外脆內Q軟,南瓜味足且價格親切 bageleater(@bageleveryday)分享的貼文 於 2017 年 11月 月 13 6:15上午 PST 張貼 味覺是非常主觀的,我只是分享自己的感想,喜歡與不喜歡都非常誠實:)

12-23 나에게 고맙다 對自己說謝謝 (전승환)

圖片
《나에게 고맙다》韓國暢銷的心靈勵志書籍,作者전승환(筆名전레오)是人氣粉絲團 책 읽어주는 남자 的編輯長,每週與超過100萬的讀者分享美麗的心靈小語或是故事,感覺類似朵朵小語,勵志的語句配上美美的圖片~ 本書 《나에게 고맙다》有六個章節 收錄的是那些我們常常對別人說的話或是常常聽到的一些安慰的話 卻也是最常忘記要「跟自己說的話」,配上美美的圖片,讓心靈得到慰藉 藉由這本書,作者希望大家在鼓勵安慰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也要對自己說聲謝謝 因為「自己」一直以來也是很努力了,不是嗎? 所以 沒關係,哭也可以 就算受過傷也要繼續愛 你不是一個人 偶爾遲到一下也沒關係 要為自己加油:) ------------------------------------------------------------------------------------------ 放上一些我覺得還不錯的句子: 03 그래도, 사랑해 사랑에 울어 본 적 있지만 雖然曾經因為愛哭過,還是要繼續愛 p. 123 누군가를 진심으로 사랑해 보라. 내 마음이 너무나 뜨거워서, 어느 순간 그에게 토해 내고 있는 내 모습을 발견할 것이다. 真心的愛著某個人吧 我的心會變得非常的炙熱 在某個瞬間向她吐露心聲的時候 我會發現我自己的樣子 p. 126 난, 너를 만나면서 더 좋은 사람이 되어 가는 것 같아. 我,好像因為遇見了你,而變成了更好的人 ------------------------------------------------------------------------------ 04 혼자가 아니야 누군가에게 마음을 열기 어려운 새대에 在很難對他人敞開心胸的世代,你也不是一個人 p.172 책 한 권을 읽는다는 것은 그사삼을 읽는다는 것이고, 이해하기 위해 노력한다는 뜻이다. 책과 사람 공통된 의미를 지닌 위대한 스승이다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不喜歡的人或是跟自己tone調很不同的人 往往會急著想避開這種人或是不願意試著去...

Life// 了解

最近終於懂了為什麼年紀越大的人,想法跟喜愛的事物都特別固定,甚至不願意嘗試新事物 我想這是一種了解吧,經過時間的淬鍊,年輕時的嘗試,終於了解自己 發現自己:「阿~原來我是這個樣子的人啊...」 而自己了解自己的結果就是 1. 個人的獨特性越來越明顯 2. 越來越固執 我想我最近就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這半年來,不斷思考自己的定位,想了解自己跟別人的不同在哪邊,想了解自己擅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我了解到 對於新事物不會排斥去了解,但總是很容易三分鐘熱度,沒有一樣專精的                    你喜歡Kindie?你喜歡誰?為什麼喜歡?這跟K-pop有什麼不一樣?                    你喜歡中文小說?為什麼?你最喜歡的作家是誰?他有什麼特色?那失戀的時候有推薦  的書嗎?女性議題的書有什麼? 你喜歡喝咖啡?那淺培、中培、重焙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個地區的豆子? 你喜歡舞台劇喔?你最喜歡的演員是?你喜歡的劇作家是?為什麼? 你喜歡貝果?全麥跟原味差別是什麼?那你要嘗試自己做嗎? 這些問題我都答不出來 了解這個毛病之後,我開始想從中找出幾樣東西,專注的、專精的去了解: 1. 閱讀 持續進行2017年閱讀計畫,中文閱讀專注於七年級作家 慢慢消化完手上的韓文書,開始探索韓文作家 2. 食物 專注於貝果的探索,希望明年有機會可以買烤箱自己動手做 Eat Clean 選擇簡單的食物,不油不膩 零食戒不掉就算了,讓自己心情愉悅比較重要 3. 音樂 持續了解K-indie,期望自己每個月能抽空了解一位音樂人,並於部落格作介紹 4. 瑜珈 暌違近半年,九月又開始瑜珈課,站在瑜珈墊上讓我感受到 「只有在瑜珈墊上,才能感受到身體是自己的」 每次上課,每次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不同,持續的練習、專注地練習 達到100%的覺知、100%的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之後,才能控制自己的心靈 ...

12-22《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 (房慧真)

圖片
人物的採訪與書寫通常很主觀,從別人眼睛看出去的世界通常帶有偏見,但我讀完整本書後我沒看到有太過主觀的評論、偏頗或是任何負面的字句,我感受到是房慧真的真誠、細膩與仁義之心。 房慧真獨特的視角、深厚的文學底子以及運用文字的能力,對於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短短一篇訪問只有七八頁的篇幅,卻讓我對於被採訪人物印象深刻(而我之前根本沒聽過這些人啊!!!),我最喜歡的是新生代電影導演趙德胤及達賴喇嘛的訪問,同樣的人房慧真都各訪問過兩次,各兩篇訪問一起讀下來超精彩,人物故事更完整,至少我終於了解為何達賴喇嘛要流亡海外以及其流亡海外的心境,這四篇訪問完全足以成為我大大推薦這本書的理由之一了。 整本書收錄人物採訪文章三十三篇、記者私語十三篇、訪後拾遺七篇以及現場紀實兩篇,我非常喜歡最後兩篇的現場紀實,紀錄的是太陽花學運發生之前、當下與之後,當時還是學生的我看到的面向與身為大人的她所看到的面相大大不同,讓我重新審思當時學運的意義。

12-21《半個媽媽半個女兒》 (朱國珍)

圖片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以身為母親的角色書寫與兒子之間的相處軼事。作者似乎將兒子當成丈夫的替代角色,但兒子與丈夫終究不同,太甜太閃,前幾篇讀起來讓我有點煩躁不耐。 第二部是以身為女兒的身分,書寫童年回憶與創傷:作者的童年因為媽媽的任性出走而毀滅;青春因為爸爸的過世而黯淡。但讀完第二部之後再回去看第一部才了解為什麼作者這麼渴望一個家、這麼珍視與兒子之間的關係,第一部閃文似乎沒這麼刺眼,反而多了一點幸福感。 本書第三部寫的是生活,一些日常瑣事、創作想法等。 作者朱國珍出過幾本書(小說或散文都有),也常常在一些文學雜誌專欄看到她的散文, 朱國珍的文章題目卻總是能吸引我的注意(我是個會先以標題而不是摘要來判斷要不要讀這本書/文章的人) ,就像這本書, (看書名) 我原以為他要寫的是因為與母親的互動/關係,而讓作者知道怎麼當一位母親(最近對於母親/女性相關的議題很有興趣),進而從已為人母的角度去沉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事實上也是這樣沒錯,只是我覺得帶給成年後、成為人母之後的作者更多影響的是他的父親,跟父親的感情更深,整本書看完我最記得的也是父親對她的愛以及他對父親的不捨,再加上第一部太多的閃文,讓我險些棄讀這本書,或許文章的編排上可以調整一下。 朱國珍的文字讀了幾次卻發現總讀不入心或讀不完,總 覺得文筆較為刻意,情感不夠深刻, 直到這本從心裡底層挖出來寫的家庭關係的散文集才讓我完整的讀完, 文學的創作還是得來自自身最真摯的情感才能同時感動讀者。

12-20《捕霧的人》 (黃暐婷)

圖片
十篇短篇小說,每篇皆以一種水的形式為主要意象,象徵該角色的生命狀態。有不善表達的父愛、丈夫的冷漠與精神出軌、失智症的妻子、被現實折磨的熱血新鮮人或是尋找父親渴望父愛的單親小男孩⋯ 我最喜歡的是十篇故事看似獨立,但其實角色關係之間各有串接。故事一的主角A可能是故事三的小配角,故事二的配角D可能是故事五的主角,透過不同的角度跟情境,可以看到一個人不同的面向,非常有趣。 書中的故事跟人物都非常普遍,就好像是會發生再你我他身上的故事,透過水的高塑性的形像,十篇短篇小說顯現出人生的百態。 -------------------------------------------------------------------------------------------------- 我是從Books from Taiwan的推介簡介 ( 連結在此 )知道這本書 為了瞭解推介計畫怎麼寫去找了這本書來看,想了解怎麼樣的書是國外讀者會有興趣的 為什麼中文出版書這麼多,這本年輕作者的書是為什麼會被選上呢? 寫推介計畫的重點在於「有沒有可以宣傳的重點」 「資料卡相當於書本的身分證,既是介紹、更是一則廣告,作品在台灣賣出多少?有翻拍過電影嗎?一切有利出售版權的優點都該列上去,為書本想文案、找到亮點。」--出版經濟及版權人才研習營 黃暐婷被提到是「吳明益的學生」,吳明益在國外頗有知名度,有好幾本書陸續被翻譯成不同的版本,我想光是這點,黃暐婷的書就會讓人多看幾眼.... 另外就是,我讀完一本書通常只專注在故事情節是否順暢,往往沒有看到作者真正想表達,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想法,就像Books from Taiwan的推介簡介中提到的(如下),作者用水的意象貫穿一整本書,除了描繪人生百態以外,其實也帶出一些環保議題,這是我沒有注意到 Huang Wei-Ting writes with a clear-sighted realism that brings voice and environment together through vivid, seamless descriptions of outer and inner lives. Reading her stories, we follow the huma...

12-19《狗說》 (夏夏)

圖片
百般無賴的城市中,平凡淡然的人生,家中的狗是專職主婦的媽媽唯一可以真心對話的對象。某一天狗走失後再返家,卻開始不說話了。試圖尋求狗不說話的原因的過程中,媽媽被迫面對過往記憶的傷痛、現實生活中與丈夫若即若離的關係、與女兒兒子之間的疏離、與「好友」青光眼之間的曖昧情感…。看似平和的生活出現裂痕,伴隨著悲哀與孤寂的不安衝破裂痕壟罩媽媽的生活,一趟奇幻而無人知曉的心靈旅程隨之展開。 Dog, which is the only one Mother can talk with at home. However, everything changes after Dog is missing for two weeks. When Dogs comes back, it does not talk anymore. Trying to find the reason why Dog does not talk with her, Mother is forced to face the reality- broken family relationship with her husband and stepchildren and her desire for being loved. Mother is in the depths of fragility, loneliness and horrors. Mother starts to find a way to fix the relationship and also find herself a way out. 以清淡精省的文字寫出現代人家庭關係的疏離以及對寵物的依賴。作者以第三者的角度書寫,文中登場的人物都沒有名字,只以代名詞「媽媽」、「爸爸」、「兒子」、「女兒」、「狗」來稱呼,帶著冷冽的風格,客觀點出家庭之間的疏離感;擬人化後會說話的「狗」則是點出溝通的鴻溝,越是親近的人則越可能因為不想打壞彼此之間的關係而寧願選擇沉默,你我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否都是如此呢?

12-18《我的,台灣家書》 (林磐聳)

圖片
藝術家林磐聳在一些機緣之下開始「台灣家書」的創作計畫。林磐聳用手邊隨處可得的工具,例如自來水毛筆、針筆、鋼筆,加上純樸的技法,明信片上或是紙上,繪製自己熟悉的「台灣島型」,留下瞬間的感受、生活中的大小事或是替旅途做紀錄,林磐聳再將這些明信片寄給自己、家人或朋友,利用明信片上的郵戳,紀錄了自己的生活軌跡。 林磐聳創作〈漂泊的台灣〉,收錄於 《我的,台灣家書》一書中 隨書附贈的明信片 這些台灣島型中有著祥雲圖案、台灣蝴蝶蘭、台灣櫻花鉤吻鮭、立體幾何、裝飾彩帶、富嶽36景、星條旗幟等,從2007年開始創作至今,已經累積超過2000多張明信片。 從書中一幅幅畫作中可以感受都林磐聳對於故鄉、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深深感動著我,而林磐聳十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創作信念,讓常常三分鐘熱度或是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的我好好的自省了一下。:「簡單的事情,做久了就不簡單;不簡單的事情,做久了就簡單。」「找到一個議題,讓你一直持續的做下去,一旦時間累積夠久,這個就會是屬於你個人的語彙。最怕什麼都沾一點,什麼都做,就很難被歸納或定義。」 在ig上po了這段話之後,有個好久不見得朋友回應說現在什麼都沾的跨界合作正夯,不用怕不夠專一,但我總覺得職人之所以為職人,是因為他夠專一夠專業,有個無可取代的專業之後,才做跨領域合作,專家與專家的合作才更能迸出新火花,才是真諦。

12-17《女子漢》 (楊隸亞)

「女子漢,一個融合陰性與陽性意識的詞彙,如飛翔穿梭於性別疆界的跳傘員,因測量失誤,最終被迫降於尚未開發的荒原。」 在讀《女子漢》之前,我以為這是一本女性同志文學,但整本讀完之後,我覺得不只是性別意識的認同,還包含了新時代女性的形象(image) 、ㄧ個時代的逝去以及新時代的到來,再加上作者跟我一樣是七年級生,對於一些場景及時代的描述(藍色大門、五月天、獅子林大樓、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有感同身受感,有別於邱妙津或是陳雪的距離感。 「牛羊逐水草而居,女子漢拾堅毅而走。所有的石牆女子,是不是都會變成東方不敗,白髮魔女甚至天山童姥。從群眾裡孤身走出,又往靜默獨自老去。」新時代女性堅毅而自主,但身影卻顯得落寞。 性別意識認同的部分,楊隸亞提到的是藍色大門的孟克柔,拒絕百分之百男裝或女裝的孟克柔,壓抑著自己的疑惑,繼續穿著白襯衫配制服裙。 七年級生的小時候,讀鱷魚手記、孽子或是藍調石牆T,聽著張國榮、梅豔芳,看著電視劇逆女,也沒有同志大遊行,大家都是害羞的鱷魚。七年級生長大的現在,我們有同志大遊行,阿妹是同志天后,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噴火的火龍上街戰鬥。 其實第一次讀完這本書有點小小困惑,覺得作者想要講的東西很多(性別認同、女性形象、家族中被壓抑的女性長輩、男性長輩的情感、時代的改變...),但每個題目又都只輕輕點到,似乎有連結,但又不太強烈。

12-16《Diary of a Wimpy Kid: The Long Haul》 (Jeffy Kinney)

圖片
這套非常受歡迎的青少年英文小說,中文翻成遜咖日記。 前陣子突然很好奇這系列到底在紅什麼,就借了一集來看。 原文用字不會太難,很生活化的用語,而且內容有趣不說教,適合學生作為英文學習的閱讀,雖然厚厚一本,但配上插圖,文字量不多。 一開始看會覺得有點無聊,看到1/3的時候還忍不住有點想睡,但看到中後半內容越來越無厘頭,就會想繼續看下去,看這家人去個公路旅行到底可以有多慘哈哈哈 因為內容這麼無俚頭,不太合常規,難怪可以吸引正值叛逆期青少年,還蠻有趣的, 看到幾個片段會忍不住笑出來,是本可以放輕鬆讀的小品。 也讓我重溫了一下什麼叫閱讀英文小說 (哭) ,出社會之後英文跟我整個變成陌生人了(再哭),有機會想借其他幾本來翻翻。

12-15《我住在日語》 (溫又柔/著、黃耀進/譯)

我是被這本書的題目所吸引的 我住在日語??? 語言可以住嗎? 原來是一本自我認同的書 作者溫又柔三歲後移居日本,在日本住了三十多年。溫又柔說得一口道地的日語,中文台語說得零零落落,外表跟行為舉止都非常日本化,但是他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在日本被當成外國人,在台灣被當成日本人,溫又柔對兩個國家都有感情,但也對自己的所屬與自我認同感到混亂、困惑。 溫又柔從中文、台語、日語的使用中思考自己的定位與所屬,書中同時出現中文、台語及日語的文字用法,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混亂。 身為台灣人卻不會講中文,只會講日語卻不是日本人,到底哪一種語言才是「母語」 ? 又或者是說到底我是哪一國的人 ? 溫又柔對此總有心結,不斷的透過思考與探詢中日的歷史淵源,她理出 「語言就是文化」 ,不用刻意區分母語,只要能確切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把多種語言納入自己用的最順的那種語言, 「這便是我的語言,這語言也就是我」 。 這真的非常的有趣,我一直很羨慕會雙語的小孩,不論是混血兒還是因為父母工作關係必須在另一個國家成長長大的小孩,我從沒有想過這樣的情況下會產生自我認同的混亂與困惑。 尤其又是在日本,這個曾經殖民過台灣的國家,不論是在國家情感上或是歷史因素上,台灣與日本都有著更深一層的關係,也深深困擾著作者。 溫又柔專訪: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20170419-382

Glutton// 克萊手作烘焙

圖片
克萊手作烘焙同樣是在IG上發現的個人手作烘焙工作室,位在彰化 從IG的po文可以發現,克萊兒有在外面學做麵包,除了有再販售的貝果照片,常常也看到一些台式麵包、甜點的練習照片 所以一開始我並沒有特別想吃這家,因為對於用料跟做法有點存疑,不禁懷疑是不適跟一般外面台視麵包店一樣,為了讓麵包柔軟而多加點什麼... 後來發現克萊兒常常都是 吃自己做的貝果當早餐 我追蹤的幾個ig帳號也不約合同認為克萊貝果很好吃 於是乎,某天上班(!)不經心滑著ig,發現克萊兒開了台北快閃面交的單子 不加思索先填單再說,還好是上班時間,發現快閃開單的人不多,很順利填到單 這次買了九種口味,單價我不記得了(當初填的匆忙XD),總價是台幣355 等於一顆平均40元,貝果size有點不均,但整體CP值中等 這次買的九種口味有 原味全麥(55%)*2、紅玉紅茶*1、香橙可可*1、抹茶芝麻*1、黑芝麻乳酪*2、蔓越莓乳酪*2 原味全麥及紅玉紅茶家人吃掉了,沒有拍到照片 家人用電鍋蒸,蒸過的口感還有Q度在,但不會太韌或太軟, 家人覺得比蒸過的日光搖滾的貝果好吃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蔓越莓乳酪 收口沒有這麼美,表皮皺皺的,但感覺胖胖得很扎實 一切開乳酪削削就一直掉出來 乳酪的質地跟老謝全麥不太一樣,老謝的乳酪偏白、比較濕潤,佔量也比較多 克萊手作烘焙的乳酪偏少,主要以蔓越莓為主,烤箱加熱之後乳酪有提味、豐富口感的效果 餡料看起來不多,但是因為餡料一圈很均勻,所以幾乎每一口都可以吃到餡料 克萊手作烘焙的 貝果熱熱吃會偏軟,但稍微冷卻之後再吃就會變得比較有嚼勁 口感大約是介於老謝全麥跟日光搖滾之間 第二名是香橙可可 剖面有點失敗、太醜了就不放照片了 餡料可能看起來不多,但因為有深度,我可能沒切好所以剖面看不出巧克力 但我覺得因為麵包體有香橙味道、麵包體有甜、巧克力也是有甜度,所以整顆吃起來剛剛好 部會有餡料太少的感覺,太多可能會太甜 IG上有人認為香橙可可口味太甜,我是覺得剛剛好,早餐配黑美式吃剛剛好 第三名是黑芝麻乳酪  克萊的乳酪質地很像奶酥(吃起來不像拉~是狀態) 一切開芝麻跟乳酪...

12-14 《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台北聲音風景》 (李明璁/策畫、張婉昀/主編)

圖片
這本書是我近期以來最喜歡的一本書了~ 本書以「聲音地景」為主軸概念,邀請19位作家一同書寫台北的聲音,聲音與記憶的關聯、晝夜的聲音(早餐、菜市場、夜深人靜才出現的貓頭鷹的叫聲)、屬於20-30世代的搖滾樂與台灣獨立音樂、移工的聲音、寺廟儀式的聲音或是釣蝦場的聲音。 聲音在地化 ,這本書紀錄的是屬於台灣、台北的聲音。 人是視覺系的動物,常常先以眼睛看到的影像作判斷,而忽略聲音所帶來的細節,透過這本書我了解聲音的重要性以及聲音可以帶來的感受,應該靜下心來傾聽這座城市的聲音,或許可以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更多的不一樣。 26篇散文中最喜歡的有兩篇: 特別專訪:范欽慧-台灣最安靜的社會改造運動。 一場名為寂靜的喚醒運動,范欽慧聆聽與採集台灣的聲音,進而推動台灣的自然音景的保育,透過聆聽,感受自然中靜謐和諧的美好,尋找內在與外在的寂靜。 特別專訪:阮安祖-洋耳朵的日常散步與紀錄。 在台灣居住超過三十年的美國人,以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分獲得金鐘獎,至今採集台灣聲音超過十年。 阮安祖除了收集台灣日常生活的聲音,特別的是他收集 講話 的聲音。阮收集了只有台灣才有的 台語的聲音, 特有的台灣腔,一聽就知道是台灣人的聲音,親切感及辨別感十足。 台北聲音檔案二十二選 錄音/阮安祖Andrew Ryan ------------------------------------------------------------------------------------- 想一想什麼樣的聲音對你來說是很難忘的? 是在記憶深處,聽到的時候會想起些什麼,或是某一刻突然在你腦海中出現? 對我來說,我很喜歡吹風機的聲音。 對我來說、對我們家來說,都是要休息前才會洗澡。 一整天在外奔波,晚上回到家,吃完晚餐休息一下洗完澡,吹吹頭髮就是要休息放鬆的時間了,不管是要睡了還是躺在床上看電視耍廢,只要聽到吹風機的聲音我就知道,在外勞累一天的爸爸終於可以休息了、忙碌家務事一整天的媽媽可以躺下來看個電視了、弟弟要看他最愛的綜藝節目了,我也要準備睡覺了,一天的落幕,等待明天的太陽升起。

Glutton// 雙木林 手作烘焙

圖片
雙木林 手作烘焙 也是IG的人氣貝果,是位很年輕女孩的創業 除了貝果還有手作吐司 貝果無蛋無油少糖、自養天然水果酵母(葡萄種、草莓種) 貝果每隔周一開單,一次大概開單90顆貝果,一人限購八顆 大家都~是~用~搶~的,大概開單五!分!鐘!內!就!沒!了!  不誇張,就是五分鐘 我第一次只買了三種口味各一吃吃看 面交當天每個人拿的都是六個裝的長型盒子 只有我拿著一個小小的三入裝盒子 瞬間覺得天啊我錯了~~怎麼沒多買幾個!!! 吃完的感想也是怎麼沒多買幾個QQ 三入裝的Tiffany綠小盒子,很有質感很可愛 而且用紙盒子裝,沒有個別包裝,很環保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重量很有感 可以看到貝果很有厚度 雙目林一次開三種口味,均一價40元/顆 口味從左到右是 抹茶巧克力、原味培根起司 以及 藍莓 貝果雖然很有厚度,但拿出來會發現其實滿小一顆的 但貝果很美,表面很光滑 有黑芝麻的是 藍莓 口味 剖面圖 餡料一圈包得很美,藍莓限量不少 用電鍋蒸過吃起來有Q勁,藍莓不會太甜,整顆吃完不會膩 但相較其他兩種口味,藍莓這款遜色很多~   抹茶巧克力 雙木林的貝果很特別,冰過之後隔天拿出來非常的硬,日光不會有這種情形 所以進烤箱的時候我有噴一點水 有一整個半邊的巧克力,一顆一顆帶有顆粒狀的巧克力感覺很有口感 抹茶巧克力我是用烤箱烤的,烤之前有噴一點水 回烤之後麵包又恢復Q軟,巧克力有爆餡,抹茶麵包體吃起來沒抹茶味 但巧克力加熱後~很~好~吃 爽度報表,熱量也衝破量表  最後一顆是厚度很足夠的培根起司 培根起司是三種口味中我最喜歡的 光是表層充滿融化的起司就讓我流口水拉~ 貝果冰到第三天,拿出來依然很硬,切得有點辛苦 但是一切開看到滿滿的餡料整個也太療癒了 因為這顆有起司跟培根加上麵包又比較硬 我有多烤兩三分鐘 起司滿滿真的是非常滿足,起司控瘋狂拉~~ 加上培根的香味,這顆真的是!太!棒!了! 下次完全想專攻起司培根口味就好啊!!!!  簡而言之,我非常喜歡雙木林...

12-13 《美味又溫暖的韓菲家廚房 맛있고 따뜻한 한비네 부엌》 (李賢貞(音譯) 이현정)

圖片
相較於上一本한비네잽 맛있는 이야기是一本新手媽媽的育兒日記,這一本맛있고 따뜻한 한비네 부엌則類似媽媽拿手菜的家傳食譜。 媽媽이현정在結束上一本書之後又接到出版社邀請,希望他能分享家裡常做的食譜,이현정思考著現在市面上食譜這麼多,除了單純分享食譜以外,是否可以多說一點什麼? 於是後來如同副標題딸에게 선물하는 엄마의 레시피, 행복한 살림 이야기所說,這是一本作為禮物送給女兒한비的書,書中除了家傳食譜,還包含媽媽的生活態度:從認識廚具、挑選食材、處理食材到料理;從一般日常生活的家常菜、四季食補到宴請客人的佳餚,內容豐富,圖片精美,步驟也比較詳細,除了常見韓式料理,還有各式醃菜跟沙拉料理,也包含一些義式料理跟東南亞料理,若想學習或是認識韓式料理,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本書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是健康的主餐類 :湯飯、炒飯、義大利麵、沙拉等 有高湯菇菇燉飯、炒茄子蓋飯、大蔥炒飯、牡蠣湯飯、明太子小黃瓜飯捲、香蒜烤雞肉、燉豬肉、酪梨蝦仁沙拉、培根馬鈴薯沙拉等等。 第二章是家庭日常餐桌飯菜: 烤黃魚、燉雞肉、烤三層肉、醃牛蒡等各式醃菜。 第三章是在家也可以享受的Brunch: 海鮮蓋飯(為什麼第一道就是這個XD)、한비家的飯捲、奶油炸雞咖哩、蟹肉豆皮壽司、蟹肉酪梨沙拉、各式各樣的馬鈴薯料理。 第四章是可以優雅準備又看起來很高級的宴客料理: 菇菇義式燉飯、咖哩奶油燉鮮蝦、蘆筍佐大蝦、蜂蜜奶油鮮蝦等。 第五章是多采多姿的世界料理: 泰式烤雞沙拉、東南亞式的鮮蝦沙拉、泰式炒米線、鼎泰豐式的醃小黃瓜(韓國人好愛鼎泰豐)等。 第六章是小菜、醬料類: 辣椒醬、辣油、莎莎醬等,這章篇幅較少。 接下來有1/3的部分是生活日記,介紹廚具清洗、如何挑選水果、四季食補料理、帶小孩旅行的打包原則等等。 上一本書中還在嗷嗷待哺吃嬰兒副食品的한비,已經長大到可以跟在媽媽旁邊一起學做料理的年紀了,真是可愛~